祖父和父亲圆满人生的启示

机床配附件及维修2020年07月04日

祖父和父亲圆满人生的启示

我的童年,是在祖父的陪伴下长大的。

从我记事起,直至1975年高中毕业前夕,我都和祖父一起睡。那时候不知道有米老鼠唐老鸭, 祖父经常给我讲二十四孝的故事,偶尔也讲家族家世。在我看来,这些凄美的故事,才是扣人心弦的最好的童话故事。

以下的回忆,有些是听乡里的老前辈转述的。

祖父于1897年农历七月初六出生,1975年农历五月初二日在家寿终正寝,享年79岁;父亲于1927年农历二月十七日出生,2019年农历六月十八日,在莆田南山广化寺圆寂,世寿93岁。

老病死是人类无法破解的难题。 他们完成了人生的历程,我们失却了物质供养的机缘,增添了精神皈依的急切。

母亲虽然健在已是耄耋之年,处于风烛残年阶段。我深感惶恐,意识到传承家风的历史,已经落在了我辈肩上。家风,犹如民族精神,需要代代相传;犹如人的灵魂,才能籍以演绎精彩人生。

不畏艰难 顽强拼搏

祖父说,曾祖父是私塾先生,仅享年36岁。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,应该是病故的。

祖父我叫阿公名讳庆斗。那时的家庭成员,应该是曾祖母、叔公名讳庆润和三叔公名讳庆卯。祖父说,那时候家里除了粮食生产外,还种(当时的国家法律和社会氛围许可)有制糖的家庭甘蔗作坊。祖父负责田间地头劳动,叔公负责在家账目,还去学堂念书。

从祖父的语气里,看出来他非常留恋当时的大家庭生活。他说,他没有进过学门,叔公放学后,他就问:润啊,今天先生教了什么?他就从叔公转教的知识里连夜学习,坚持不懈。他说,自己白天田里劳动,晚上就着煤油灯读书。

祖父说,三叔公还小,他收工时经常背着三叔公出去玩,叫做“背公背婆”为了躲避抽壮丁“三抽一”的政策,三叔公后来过继给曾祖母的娘家赖店东屏山,改姓李。三兄弟只剩下祖父和叔公俩兄弟在家了。

祖父说,他不同意兄弟分家,叔公多次提出,他拗不过只好同意。记得祖父原话告诉我,他说:润啊,既然你执意要分家,你需要的都拿去吧,不用的就留下给我吧。后来果然如此,听说我们家留下的只是一些零星物件。

分家后的日子是怎么过的,是如何的艰难困苦?祖父没有直接说,我也不懂得具体问。但我们从以下的事实里,完全可以想象得到:

祖母的娘家是隔壁的枣林自然村,人称“枣林妹”在一次下雨天割稻时中了风寒俗称“取寒”卧病不起,临終前让祖父给她煮一碗米粉汤,家里竟然没有米粉,祖母死前都没有吃上。祖母去世时,年仅二十多岁,可能不到三十岁。

祖父和祖母一共生了四个儿子,分别取名为:春林、夏林、秋林、冬林。伯父和尾叔幼年或少年夭折,只剩下父亲和叔父俩兄弟了。

或许是祖父对他大儿子、小儿子的纪念,或许是祖父对一年四季时光的珍重,后来大姐和二姐分别取名为:春英、冬英。
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从我记事起,祖父已经不能下田劳动了,每天都在病痛中呻吟。他得的是“疝气”俗称“突大条根”,久治不愈;他的两个脚胳膊溃烂,常年涂药,久治不愈。算命先生说,祖父是“带疾”的命。

也正因为如此,家庭生活的重担,全部落在父亲的肩上。父亲7岁时就没有母亲,16岁时就独当一面种田。父亲一个人在深山老林里耕种了30多亩地,供养曾祖母、祖父,培养叔叔念书。

母亲入门后,父亲和母亲一道,又承担了把我们7个儿女扶养和受教育的重任,培养到了我成家立业。

父亲除了生产队集体劳动,还上山开荒种地;除了粮食生产,还种烤烟、苎麻、养猪。小时候我曾经陪父亲去城关田坅底卖老鼠肉片汤、去“后郑里”卖猪肉片汤。

尤其是七十年代初期的贩卖杉木,从社硎、象溪一带的山上购买杉木,肩膀上扛着一条100来斤的杉木,中途停顿时用“钩杖”支撑,晚上走夜路走小路还不敢轻易打手电筒,扛到家里周转待商贩定价后,扛到枫亭下海。其中的高强度、高风险,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得到。

延续希望 热爱生活

无论如何艰难困苦,祖父和父亲都坚强的挺了下来,从未丧失对生活的信心,我从未听过他们长吁短叹。

我的印象中,祖父病痛稍好一些,手头一刻也没有闲着。重体力活做不了,就做一些轻微的家务,比如扫地、整理家具、削地瓜皮、下锅煮饭、烧柴做饭、修理农具、家具,带弟弟们等。

祖父一边摇篮、一边摇头晃脑地朗诵古书的情景,我记忆犹新。再有空,祖父就练习写毛笔字,祖父工整和苍劲的笔力,别具一格。祖父还教小时候的父亲《论语》《孟子》等国学;告诉小时候的我,人要保持光明心性,“装鬼成鬼、装神成神”

父亲一年三百六十天,几乎没有闲着。偶尔下雨天,他最大的享受是睡觉;每天晚上吃好饭,他就躺在床上睡觉。实在是太累了呀!

我参加工作后的八十年代初期,农村文化生活逐步丰富起来了,听说父亲白天干活再累,也会跑去“七乡十六角”看莆仙戏。

人们都说父爱无声,还真是这样。我的印象中,父亲似乎不曾关心过我什么,记得起来的,只是给我买了一把笛子。仅有一次我们一起去田里的路上,他告诉我你今年已经12岁了,有几个12岁?如果不好好念书,以后也会象他那样“拿锄头杆”我上“大学”时,他每两个月寄给我45元生活费,这些钱是怎么借到的、又是如何还的?不会写字的父亲,又是怎么寄出去的呢?我从来没有想过。

父亲与乡亲们和睦相处,从来没有与人结怨。我从来没有听过父亲讲过一句别人的坏话。父亲于1992年出家后,有些乡亲专程前往广化寺看望,一些乡亲多次前往看望。

在祖父和父亲的教诲中,从来就没有追求荣华富贵的奢望,我想在他们看来,这些东西其实都是身外之物。相反,在祖父每年写的春联里,写得最多的一对是:不求金玉富,但愿子孙贤!

恪守孝道 祭祀虔诚

祖父是当时远近闻名的“大孝子”

小时候我充当最多的角色是“田头店买货”记得有的商家会问我是谁家的孩子。当我说出时,该商家肃然起敬,多给我一些东西或者少算一些钱。我记得田头店一位打铁的小名叫“丫头”的壮年汉子,专程登门拜访祖父请教孝顺之道。

曾祖父早逝,祖父与曾祖母母子相依为命,祖父无微不至地照料着曾祖母的生活起居:每天给曾祖母倒马桶、洗衣服,那个年头这是女人家干的活。夏天给曾祖母驱蚊、打扇,冬天给曾祖母“暖床”即晚上在曾祖母的床铺上睡暖和了,再回自己的房间。听说祖母去世很久以后,祖父有再续一房,女方因为受不了“冷漠”不愿意共同生活而离开了。

祖父说,曾祖母由他和叔公轮流供养。每个月祖父供养20天、叔公供养10天。轮到叔公家供养时,他搀扶着曾祖母去叔公家;轮到自己供养时,他搀扶着接曾祖母回来。

曾祖母病重时,祖父跪在祖厝厅前向天祷告:请求苍天让母亲无病无灾再活十年,他自己情愿减寿十年。后来果然如此,曾祖母平安健康地活了八十多岁,因1958年政策拆旧房子时惊吓而死。

曾祖母临終前,祖父依然一口一口地给母亲喂饭。曾祖母吃不完的饭,自己吃了。旁边的人叫倒掉,祖父说:小时候母亲也是这样一口一口地给我喂饭,吃不完的自己吃了,怎么能倒掉呢?

父亲最大的孝道,是担当起家庭的!

父亲常年累月总是起早摸黑,或者田间地头忙活,或者外出谋求生计。家务劳动都是母亲在忙乎,但父亲每天必做的功课是:出门之前,必定告诉祖父:阿兄,我今天去哪儿做什么了?回家之后,必定第一时间告诉祖父:阿兄,我回来了,您饭吃了没有?

那时候,每天几乎都是稀饭,一大锅的饭没有多少米,稀得很。每顿开锅前,总是比较浓的先盛一碗给祖父,搅拌。母亲还记得,小时候明善说,阿公您吃,我们随便都可以吃。每顿的菜肴,基本上是母亲做的腌菜,并且只能放一丁点油。

祖父的牙齿都掉光了,不能咬硬的食物。所幸,祖父的菜肴基本上是由叔父供养的。

叔父侍父至孝。他是供销社职工,经常带一点当年异常稀缺的肉品和食物,回家看望祖父。母亲把肉加工成肉松,作为祖父的专用菜肴,我们从未敢品尝。祖父在世时,我没有吃过一口肉松。祖父过世后,我依然不敢吃肉松,潜意识里觉得这是给祖父专用的。

我清晰地记得,不知道什么原因,父亲偶尔无意间也会惹祖父生气。祖父不说、也不骂,只是躺在床上不吃饭,这可把父亲给吓坏了!父亲收工回来,哪怕再饿、再累,都会跪在祖父床前的踏板上,一遍又一遍地赔不是,直至祖父气消了起来吃饭为止。

小时候常听祖父引用《孝经》的话:“孝子之事亲也,居则致其敬,养则致其乐,病则致其忧,丧则致其哀,祭则致其严。”

从我记事起,我家的祭祀仪式十分的虔诚。不仅是民间的有关纪念日,这里特指的是对已逝去的祖先的祭祀,分为祖先生日那一天的生忌和去世那一天的死忌。

祭祀的意义以前我不曾留意,现在才明白:原来这是因果和人伦所在。如果没有前世和来生,今生的种种如何解释?如果民族赖于传承的根脉断了,民族的大厦就会坍塌。

谨遵父命 忠诚婚姻

小时候看到老房子的墙上挂着一件陌生的衣服,我问母亲这件衣服是谁的呀?母亲说是你前母亲的。我说哪里,您才是我母亲呢。

父亲说,他成家前家里有养一个童养媳,她去宝坑后面的洪山讨柴,他经常去中峰巷接。因为双方没有感情,后来她自己离开了,不知去向(十几年前在菜溪寺里看到一位义工老大妈,心有戚戚焉,本想问其身世,因怕唐突而作罢)

父亲说,母亲这门亲戚是祖父做主的。他说之前祖父做了一个梦,梦中的情景和提亲人介绍的完全相同,是老天爷安排的。

在人生的旅途中,每个时代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诱惑。

5年前,我在广化寺照顾父亲时,有一段时间他重复说了同一个故事:在某个具体时间、具体地点有某位具体人愿意主动投怀送抱,他片刻犹豫之后马上想到:我是有家庭的人,我是有家庭的人。于是立即逃走了。

“万恶淫为首”私德关乎天道。

现在想起来,父亲患的或许不是老年痴呆症,因为他的描述很完整、逻辑很严密。他接着念念有词曰:“不起邪心,不为邪事,三教先生,教我如此”

我“大学”毕业后,农村见多了儿子娶了媳妇忘了爹状况。父亲说,我是长子,本来不应该让我念书,娶媳妇一定娶农村的,否则我们老了,谁给我们端茶送水呢?

由于我的婚姻有很长的调适期,很长的时间里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顺心。

父亲的猝然离去让我幡然悔悟:

家族的传统,祖父培养叔公念书,自己没有念书;父亲培养叔父念书,自己没有念书。父亲让身为长子的我念书,已经是法外开恩了。养儿待老,更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。

即便自主选择的婚姻,即便因此得以飞黄腾达,而今生活的舞台也已谢幕或接近谢幕。即便再风光,于社会其实微不足道,怎能与报答父母的天高地厚之恩相比拟呢!

如果天下父母含辛茹苦养育的孩子,都是忘恩负义的白眼狼,以后的父母,谁会费尽心机去培养孩子呢?如果一代不如一代,亡国灭种就成为必然!

父亲对我婚姻的要求,其实不是私心,而是基于天理良心的公义啊!

家庭生活,其实只是锅盆瓢碗的交响曲。演奏得好,很动听;演奏不好,很烦人。“无冤家不成夫妇,无欠债不成父子”有关婚姻家庭问题的困惑,没有比这更好的解释。每个人应该做的,其实只是:了缘了业了生死,无赊无欠好返乡!

当我看到曾经自由恋爱的人见异思迁,看到饱暖思的人不知检点,不禁心生悲凉:这不仅是缘木求鱼,而是火中取栗啊!

百行孝为先,家和万事兴。是颠扑不破的真理。

顾念亲情 兄弟友爱

祖父三兄弟的情况,以上作了介绍。祖父对兄弟分家的事,是那样的念念不忘,他曾经给我讲了一个有关兄弟分家的美丽故事:

有一对兄弟,盖了新房子后分家,兄弟俩都依依不舍。弟弟到家里,回来时送;要回去时,弟弟送。兄弟俩送来送去,天都亮了。

从我记事起,祖父和叔公相距不到百米,但似乎没有来往。只是在叔公病危临終前,祖父提出要去看望,我搀扶着拄着拐杖的祖父,颤巍巍地去祖厝厅前,当祖父看到叔公的情形时,不禁泪流满面、嚎啕痛哭!

我从来没有见过祖父流泪、从来没有见过祖父哭过。原来,他们的兄弟感情,是放在心灵深处的呀!

小时候,我与堂弟明显交往最密切,我经常对他呼来唤去。祖父告诉我,人家有问,就说我们是公兄弟祖父的俗称“阿公”。

叔父虽然因婚姻的挫折颇多无奈和尴尬,但他除了孝敬父亲,对他的兄嫂也非常的恭敬,对他的侄儿、侄十分的关爱。在那么困难的年代,经常接济我们一些农具、农药、化肥和生活用品。父母派遣我去叔父的供销社门市部时,叔父每次都带我去附近的饭店“吃点心”这在那个饥饿的年代,就像仙丹妙药啊。

我们没有能力为叔父做点什么,但每当逢年过节,家里有炸油饼时,父母都会让我趁热抄小路步行送给十几华里外的叔父单位,表达的是浓浓的心意啊!

叔父的儿女改姓,是我们陈家心头的痛。记得父亲出家后有一次叔父回来,我告诉叔父:如果孩子回归陈家,家里老房子的一半是您的。如果没有回来,您和婶母家人有权住到百年之后。

叔父退休后意外死亡,我的堂弟堂妹都姓李,实际上已经放弃了陈家老房子的继承权。

冥冥之中有我们不知道的事。记得有一次叔父告诉祖父,婶母又怀孕了,这个准备姓陈。祖父说,那就叫陈李吧。后来这个有望成为陈姓的孩子,不幸夭折了。

慈悲为怀 济世利人

在那个普遍贫穷的年代,乡亲们的日子都过得很累、很苦,家家户户几乎都是泥菩萨过江:自身难保。我家同样没有能力帮助别人。

记得小时候家里有祖传的治疗“失力”和眼睛“生白毛”的两幅药方。即治疗重体力劳动后浑身乏力的药方、治疗眼睛白内障的药方。祖父经常为各地慕名而来的人开药方,我会写字后由我承接此事。

祖父不揽事,也不避事,是和事佬。亲人和邻里纠纷,有的当事人有时找祖父“取事”即化解矛盾。祖父是深明大义的人,总是竭尽所能地尽到“劝善”的。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,时至今日,仍然有一些近亲属的家长里短愿意找我们调处。

那时候,有逃荒流浪的“黄河婆”有下乡走街串巷的小商贩。祖父总是力所能及的给予接济、尽量照顾他们的小本生意。

小时候隐约听到,祖父曾经收留过一位外地的逃荒人员或商贩,这是一位因病滞留的中年汉子,当时没有政府的救济途径,如不援救,等待他的命运只能是客死异乡。祖父供养他吃住、医疗,直至痊愈回家,时间长达一年多。这在家里也十分困难还冒着来历不明的风险,需要何等的大悲心?

很多乡亲对父亲的印象,是一个“看到死老鼠都会去的人”那个时候,房前屋后、乡间小道、田埂路上,时常会发现一些死老鼠、死老蛇之类的死亡小动物。一般人往往选择掩鼻而过或一脚踢开。只有父亲,会特地回家拿锄头,郑重其事地给予。哪怕干活再累、时间再晚。我亲身经历,亲眼所见。死猫却是不能的,必须挂在树上,民间有“死猫吊树”的说法。

综上所述,凝聚着祖父和父亲修为的家风,似可概括为:

不畏艰难,顽强拼搏。

延续希望,热爱生活。

恪守孝道,虔诚祭祀。

谨遵父命,忠诚婚姻。

顾念亲情,兄弟友爱。

慈悲为怀,济世利人。

其实,祖父和父亲所做的,是那个年代的乡亲们、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,以不同方式都在做的。并且许多人做得更好!只是很少人有闲情逸致把这些生活琐事记录下来、传播出去。

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,不仅见诸和正统的史书典籍,还有很多散见于野史杂记,更大量的却是民间的口口相传、代代相续,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中华沃土。

中华民族的希望在草根阶层。不忘初心,才不会在扑朔迷离的生活中迷失方向。铭记历史,才能成为砥砺前行的强劲动力。

近年来政府倡导的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,其意义正在于此。

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:

祖父

祖父是现代词,是一个专有名词,指的是父亲的父亲,亦叫爷爷:阿公出处:《尔雅·释亲》:“生己者为父母,父之父为祖(即祖父),祖父之父为曾祖,曾祖之父为高祖,高祖之父为天祖,天祖之父为烈祖,烈祖之父为太祖,太祖之父为远祖,远祖之父为鼻祖。”

宝宝积食腹泻的症状
灰指甲用亮甲行不行
济宁治疗白癜风方法
潍坊看白癜风的医院
相关阅读
卵巢功能有所改善能逆转吗?

导读: 乳腺的机能包含产生胎盘和激素性激素。乳腺机能有所提高,不仅都...

2023-10-07
碧桂园成功发售5亿元公司债 票面利率4.5%

北京商报讯(记者 王寅浩)5月底20日隔日,万科发布公告称,失败出版2022年...

2023-09-20
《帝国4》公布新赛季中文预告“地图怪物”来袭

《IV4》发布新本赛季英文版MV“图表怪兽”来袭 《IV4》第二本赛季还有一个...

2023-09-11
研究100+小红书热门标题,我总结小红书标题的万能关系式

编辑导语:俗话说得好,书名是一篇文里面的胸部,一个好的书名是非常举足...

2023-09-10
科学安排教学工作 及时公开发表提示信息 北京市教委部署近期高校教育教学工作

央广网北京6月13日消息 为好处地应付新冠鼠疫防控背景下全国高校管理面临...

2023-09-06
上海社会面新增+2!7同月前各区每周末将安排一次社区筛查

时至今日(6翌年15日)17:00,南京闭幕新冠心肌梗塞禽流感安全性评估社会日...

2023-09-05
友情链接